跳到主要內容
A-4 宏觀虎高

A-4 宏觀虎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本校期勉虎尾高中的學生不僅要有「帶著走」的能力,更要「走出去」,並以身為虎尾高中的一份子為榮。這部分亦符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中的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要想「走出去」,除了具備學識基礎與良好的語言表達、溝通能力外,更要學會下列兩項精神:尊重多元文化、學習團隊精神與良好國際視野。所謂尊重多元,先從認識地方,尊重地方文化開始,故有「雲深有去處」課程,來幫助學生認識雲林,熟悉虎尾,使之成為虎尾高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再者是學習團隊精神,本校將合唱團、管樂社表現優異,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團隊精神,還能透過校際交流,提升社區對管樂之認識。並讓學生透過活動企劃、團隊合作等多元學習方式學習各項能力,課程呈現多元評量之可能性,故期能擴大辦理;至於良好國際視野,本校除了培養學生第二外語外,更將盡力打造跨國對話空間,透過先前建置的「全功能視訊會議攝影機組」,以網路視訊的方式打破空間上的限制,將與各國姐妹校進行跨國視訊交流,經由跨國互動,不僅落實所學,更幫助學生理解各國文化、尊重多元。

藉由上述課程規畫,期許虎尾高中學生能達到「立足雲林、閱讀台灣、放眼世界、行腳天下」的遠見,以成就「宏觀虎高」。

A-4-1

課程名稱

紛爭的解決機制─實務與理論

課程類別

校訂必修     □多元選修
加深加廣選修 □補強性選修
彈性學習     □團體活動

課程說明

為了落實法律的生活化、實用化,讓學生及其家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紛爭,可以透過鄉(鎮市)調解委員會調解、仲裁、司法救濟、行政救濟、法律扶助基金會的協助,以及憲法救濟,認識它並學會運用它。

授課對象

高二學生

任課老師

林敏玲(公民科)

課程時數

每週__1__節,共__1__學分

開課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每班修課人數

__12____40__

學習目標
(預期成果)

  • 認識民事紛爭的解決途徑
  • 公法上的權利救濟途徑
  • 透過參訪,認識調解委員會
  • 透過參訪,認識法院的功能,關懷弱勢者的困境及因應之道
  • 法扶專員簡介並運用

與十二年國教課綱對應之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課程架構

與其他課程
內涵連繫

縱向

高三選修上冊民法、刑法、行政法、憲法與釋憲制度的銜接

橫向

  • 公民素養,法治社會的建構 2. 政府機構、鄉鎮市公所、法院的認識
  • 多元文化、弱勢族群的關懷,法扶個案問題探討

教學方法
  或策略

■講授   ■小組討論   ■小組報告     □實作(或實驗)  
■參訪   □網路教學   □其它________

  
評 量

■出席,比例___10___%        □紙筆測驗,比例_______%
■作業或報告,比例__40__%    ■口頭報告,比例___40____%
■其它___參訪學習態度______,比例___10____%

規劃內容
週次

單元主題

單元學習內容

1-3

紛爭的解決機制簡介

民事紛爭的解決
公法上的權利救濟制度
法律專業人員的角色和功能

4-5

調解

虎尾鎮公所調解委員會參訪、個案解說
學生報告心得及作業(一)

6-7

仲裁

中華民國仲裁協會秘書簡介其功能與服務,學生提問及教回饋單(註:外聘講師,調課週三兩節連排,任課教師隨班協同教學)

8-10

法律扶助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秘書簡介其功能與服務。
個案討論。學生報告心得及作業(二)
(註: 外聘講師週六下午1:00-4:00,任課教師隨班協同教學)

11-13

法院組織及功能

簡介法院組織及功能,旁聽民事刑事庭、參觀少年法庭、強制執行處、地檢署偵查庭、模擬法庭演練

14-16

憲法救濟

同婚議題申請釋憲/簡介民法婚姻及憲法第七條、第二十二條、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觀看憲法法庭辯論題
學生報告心得及作業(三)

環境與教學設備需求

□單槍   ■特殊教室需求:__F201______教室
■教材,書名__南一__版本____公民與社會第三冊___
■補充資料:1.憲法本文及增修條文 2.民法 婚姻 3.鄉鎮市調解條例
□自編教材(需送教學研究會與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
■交通費

 

A-4-2 

課程名稱

雲深有去處-走讀虎尾的故事

課程類別

校訂必修     □多元選修
¢加深加廣選修 □補強性選修
彈性學習     □團體活動

課程說明

1.學生能夠認識自己的故鄉、了解過往的歷史,更重要的意義是教導學生:不要被自己的想像能力所侷限住。
2.文創,不只是吃吃喝喝(夜市文化),而是在土地空間營造可能出現的家鄉認同與感動,透過雲深走讀這張地圖,看到一直被美好的繪製建構與想像著,從過去到未來!
3.「生命現場」,透過探索與偵查,理出河流、傳作家與城市之間的親密關聯,哪些地點曾經豐富了作家的過去歲月?哪些城市角落曾經留下了作家的心靈注腳?這些小作家們追逐著前輩的身影,架構一幅幅文學與生命,城市與生活的「不朽關係」。

授課對象

虎尾高中學生

任課老師

吳清海、許尤娜(國文科)

課程時數

每週_2__節,共__2__學分

開課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每班
修課人數

12_24_

學習目標

讓歷史成為學生思考的街巷。
透過雲深的去處與尋思,在雲深中有路,路裡看見地景,美麗的臺灣,我的家鄉,在雲林,文學,美。
為何人可以透過書寫而不朽?書寫對寫作者個人的價值和意義?

與十二年國教課綱對應之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課程架構

  • 以三星期課程為一單元,整學期共上6個單元。
  • 第一星期實地踏查,第二星期老師講授,第三星期小組作業報告。
  • 走讀範圍以虎尾為主,旁及斗南。
  • 以走讀結合文學及史地,除小組報告外,有個人作業一份,書寫3000字以上的「雲深心得」。

與其他課程
內涵連繫

縱向

賴和的筆下人物、寫作的不朽精神、文學之美的感動

橫向

地理科的「走讀雲林」、歷史科日本殖民下的糖業及建築,以及生命教育的認識鄉土及自我認同。

教學方法
  或策略

¢講授   ¢小組討論   ¢小組報告     ¢實作(或實驗)  
¢參訪   □網路教學   □其它 專家講座一場

  
評 量

  • 出席,比例__30___%          □紙筆測驗,比例_______%
  • 作業或報告,比例__40___%    □口頭報告,比例___20__%

¢其它_小論文或閱讀心得上傳_,比例__10___%

規劃內容
(課程大綱)

週次

單元主題

單元學習內容

1

巷弄裡的那家書店

走讀「誠品書店」,虎尾「誠品書店」的前世今生

2

巷弄裡的那家書店

台灣書店的故事探查和秘密(虎尾厝)

3

巷弄裡的那家書店

小組報告

4

故事館裡的故事

唐麗芳的堅持。虎尾故事館參訪

5

故事館裡的故事

他里霧故事館

6

故事館裡的故事

小組報告

7

老手藝過好生活

虎尾安溪里剪紙村踏查

8

老手藝過好生活

楊士毅老師剪紙指導

9

老手藝過好生活

老手藝中的故事分享

10

掌中乾坤

虎尾布袋戲館參訪及導覽

11

掌中乾坤

虎尾霹靂布袋戲館參訪

12

掌中乾坤

老故事如何新創意─談行銷創意(報告)

13

蒹葭蒼蒼

虎尾溪畔的沈思及美感

14

蒹葭蒼蒼

「八田櫻花鐵馬道」的流水

15

蒹葭蒼蒼

三條虎尾溪的故事(報告)

16

甜滋味下的苦澀──蔗農與文學

糖廠、同心家園、鐵橋參訪

17

甜滋味下的苦澀──蔗農與文學

糖廠與文學

18

甜滋味下的苦澀──蔗農與文學

甜或苦的文學表徵(報告)

 

A-4-3

課程名稱

在地紮根-國樂特色課程

課程類別

校訂必修     多元選修
加深加廣選修 補強性選修
彈性學習     團體活動

課程說明

1.雲林縣以農業立縣,軟實力之提升,實為本縣發展重點,教育資源相對匱乏之處,期能透過與各校共享資源之方式,提升國樂基礎能力,並透過多元課程之規劃,並成為本校特色課程,提升學生藝術展演之能力。
2.透過資源共享,以跨校型式與縣內國小、國中達成串聯課程之方式,有效精進學生演奏技巧。
3.課程設計中以各校國樂串連、音樂會等方式至社區與各學校交流並進,提升社區對國樂之認識,並共同參與活動。學生透過活動企劃、團隊合作等多元學習方式學習各項能力,課程呈現多元評量之可能性。
4.透過藝術展演之方式,達成師生、親子、社區、學校共同投入,創造互助互利的學習環境。
5.演繹歌曲時,透過作者介紹、曲目賞析了解世界各地人文風情、時代脈絡等,更能使學生了解各地風俗與特色。
6.辦理大師講座,邀請國內知名管樂教師教授帶團方式與教授技巧,提升本校師資能力,並透過邀請國中、國小端教師共同學習,以達資源共享之目的。
7.參加全國音樂比賽,透過比賽的方式,證明學生學習成效,並讓學生具備參加比賽之經驗,更可有效提升團體意識。

授課對象

本校國樂社學生

任課老師

國樂團指導教師群(外聘)

課程時數

每週2節,共__2__學分

開課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每班
修課人數

12__30__

學習目標

1.具備自我管理的能力
2.具備發展自我願景和調整的能力
3.具備有效運用學習機會與資源的能力
4.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並獲得成就感
5.具備問題解決的能力
6.具備與人合作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能力

與十二年國教課綱對應之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課程架構

1.分部課程:聘請國內優秀之國樂專長教師教授學生專業知識,並提升學生演奏技巧。
2.合奏課程:聘請國內優秀之管樂專長教師教授學生以合奏之方式學習歌曲演繹與團隊合作之 技能。
3.國中、小端串聯課程:透過與各校連結之方式,提升學生專業知識之成長,並串聯各校課程,有效促進學生學習發展,養成專業知能。
4.辦理深化課程:利用假日期間(包含寒/暑假),透過各校共同學習,促使學生自我提升,共同成長,達到自我學習、自我精進之目標,更有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之成效,成為本校藝術展演特色,發展多元課程。
5.聯合音樂會:透過演出之方式,提供學生展示成果之舞台,除能提升學生自我學習意願,更能透過音樂會之方式,使社區家長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並培育學生榮譽感,增進自我肯定,擴大課程實質成效,並吸引更多師生投入。
6.學生學習:學生可利用彈性學習課程時間,學習自主管理、時間分配、擬定計畫、培養訓練、活動實施、檢討、成果彙整之綜合能力。

與其他課程
內涵連繫

縱向

一、與大學端連結並跨學科教師之專業社群(虎風雅頌社群):
1. 國樂團指導教師群(外聘)。
2. 分部教師群(外聘):劉字軒師、馮智皓師。
3. 本校教師:鄭仲婷師(美術科)、李翠玲師(音樂科)、洪于茹師(藝術與人文科)。
二、支援行政團隊:教務處、學務處、總務處
三、社群運作方式:
本計畫由虎風雅頌社群主導,進行課程設計與進行,發展評量方式等相關工作,並透過不定期舉行會議之形式,解決計畫面臨之困難與阻礙,並修正課程設計方向,使課程成為帶狀課程,並以學校特色課程之方式呈現。

橫向

1. 課程主軸為藝術人文領域加深加廣內容,培養學生對音樂與藝術的   感受力,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提供學生多元的音樂與統整藝術之學習經驗。
2. 課程內容結合音樂(管樂、國樂及合唱團)、美育等藝術領域課程,期望在實際教學中實現美感教學的理念,同時亦尊重學生的美感經驗。

教學方法
  或策略

體驗式自我導向學習為主(實作或參訪),講授、隨堂討論或網路教學為輔

  
評 量

形成性評量:學習過程紀錄與省思
總結性評量:演唱會展演與行動成效實踐

規劃內容
(課程大綱)

上學期
週次

單元主題

單元學習內容

1

課程說明

研訂學期課程及活動內容與幹部遴選

2

分部練習

分部樂器練習及合奏演練

3

分部練習

分部樂器練習及合奏演練

4

國樂賞析

國樂賞析及合奏演練

5

老師指導

老師指導及合奏演練

6

分部練習

分部樂器練習及合奏演練

7

分部練習

分部樂器練習及合奏演練

8

國樂賞析

國樂賞析及合奏演練

9

老師指導

老師指導及合奏演練

10

分部練習

分部藥器練習及合奏演練

11

分部練習

分部樂器練習及合奏演練

12

國樂賞析

國樂賞析及合奏演練

13

老師指導

老師指導及合奏演練

14

分部練習

分部樂器練習及合奏演練

15

分部練習

分部樂器練習及合奏演練

16

國樂賞析

國樂賞析及合奏演練

17

老師指導

老師指導及合奏演練及合奏演練

18

成果展示

社員成果展演及合奏演練

 

A-4-4 

課程名稱

在地紮根-合唱特色課程

課程類別

校訂必修     多元選修
加深加廣選修 □補強性選修
彈性學習     □團體活動

課程說明

1.本校合唱團屢獲佳績,近期更於105學年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榮獲「優等」之肯定,因此透過合唱團的發展,並結合國樂與管樂課程,形成更全面完整的學習體系。
2.透過資源共享,以跨校型式與縣內國小、國中達成串聯課程之方式,有效精進學生演奏技巧。
3.課程設計中以各校串連、音樂會等方式至社區與各學校交流並進,提升社區對音樂之認識,並共同參與活動。學生透過活動企劃、團隊合作等多元學習方式學習各項能力,課程呈現多元評量之可能性。
4.透過藝術展演之方式,達成師生、親子、社區、學校共同投入,創造互助互利的學習環境。
5.演繹歌曲時,透過作者介紹、曲目賞析了解世界各地人文風情、時代脈絡等,更能使學生了解各地風俗與特色。
6.參加全國音樂比賽,透過比賽的方式,證明學生學習成效,並讓學生具備參加比賽之經驗,更可有效提升團體意識。

授課對象

本校合唱團之學生

任課老師
(依開課序)

國樂團校內外老師(協同)

課程時數

每週2節,共__2__學分

開課年級
(可複選)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每班
修課人數

60

學習目標
(預期成果)

1.具備自我管理的能力
2.具備發展自我願景和調整的能力
3.具備有效運用學習機會與資源的能力
4.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
5.具有學習的滿足感
6.具備問題解決的能力
7.具備規劃與組織的能力
8.具備與人合作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能力

與十二年國教課綱對應之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課程架構

1.分部課程:聘請國內優秀之管樂專長教師教授學生專業知識,並提升學生演奏技巧。
2.合唱課程:聘請國內優秀專長教師教授學生學習歌曲演繹與團隊合作之技能。
3.國中、小端串聯課程:透過與各校連結之方式,提升學生專業知識之成長,並串聯各校課程,有效促進學生學習發展,並養成專業知能。
4.辦理深化課程:利用假日期間(包含寒/暑假),透過各校共同學習,促使學生自我提升,共同成長,達到自我學習、自我精進之目標,更有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之成效,成為本校藝術展演特色,發展多元課程。
5.聯合音樂會:透過演出之方式,提供學生展示成果之舞台,除能提升學生自我學習意願,更能透過音樂會之方式,使社區家長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並培育學生榮譽感,增進自我肯定,擴大課程實質成效,並吸引更多師生投入。
6.學生學習:學生可利用彈性學習課程時間,學習自主管理、時間分配、擬定計畫、培養訓練、活動實施、檢討、成果彙整之綜合能力。

與其他課程
內涵連繫

縱向

一、與大學端連結並跨學科教師之專業社群(虎風雅頌社群):
1. 分部教師群(外聘):李翠玲.陳怡君(協同教學)
2. 本校教師:鄭仲婷師(美術科)、李翠玲師(音樂科)、洪于茹師(藝術與人文科)。
二、支援行政團隊:教務處、學務處、總務處
三、社群運作方式:
本計畫由虎風雅頌社群主導,進行課程設計與進行,發展評量方式等相關工作,並透過不定期舉行會議之形式,解決計畫面臨之困難與阻礙,並修正課程設計方向,使課程成為帶狀課程,並以學校特色課程之方式呈現。

橫向

1. 課程主軸為藝術人文領域加深加廣內容,培養學生對音樂與藝術的   感受力,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提供學生多元的音樂與統整藝術之學習經驗。
2. 課程內容結合音樂(管樂、國樂及合唱團)、美育等藝術領域課程,期望在實際教學中實現美感教學的理念,同時亦尊重學生的美感經驗。

教學方法
  或策略

體驗式自我導向學習為主(實作或參訪),講授、隨堂討論或網路教學為輔

  
評 量

形成性評量:學習過程紀錄與省思
總結性評量:演唱會展演與行動成效實踐

規劃內容
(課程大綱)

上學期
週次

單元主題

單元學習內容

1

相見歡

分配聲部

2

姿勢訓練(一)

正確的歌唱姿勢/合唱練習

3

姿勢訓練(二)

運用姿勢提高排練效率/合唱練習

4

呼吸訓練(一)

運用正確呼吸/合唱練習

5

呼吸訓練(二)

換氣的一致性/合唱練習

6

發聲訓練(一)

音色的和諧性/合唱練習

7

發聲訓練(二)

和聲的技巧/合唱練習

8

詞曲詮釋(一)

歌詞文本分析與歌曲詮釋技巧(以國語歌曲為例)/練習

9

詞曲詮釋(二)

歌詞文本分析與歌曲詮釋技巧(以台語歌曲為例)/練習

10

合唱團的組織訓練方式(一)

探討合唱團的組織訓練方式/合唱練習

11

合唱團的組織訓練方式(二)

探討合唱團的組織訓練方式/合唱練習

12

合唱團的組織訓練方式(三)

探討合唱團的組織訓練方式/合唱練習

13

合唱練習(一)

自選國語流行歌曲

14

合唱練習(二)

自選國語流行歌曲

15

合唱練習(三)

自選台語流行歌曲

16

合唱練習(四)

自選台語流行歌曲

17

合唱練習(五)

自選大型合唱歌曲

18

合唱練習(六)

自選大型合唱歌曲

 

A-4-5

課程名稱

二尖山探索暨環境服務

課程類別

校訂必修     □多元選修
加深加廣選修 □補強性選修
彈性學習     團體活動

課程說明

時間定在高三下學期,由學務處帶領高三已獲大學錄取之學生,實施為期二天的探索,讓學生認識自己,建立自信心及團隊精神。藉行走雲林、閱讀臺灣及淨山等志工活動,來感受所處故鄉的大自然美景及人文歷史,並透由實地體驗社區志工服務營隊,提供同學參與社區服務活動,體驗付出即收穫之服務精神。

授課對象

高三

任課老師
(依開課序)

學務處與學校教官

課程時數

高三下,二天,共1學分

開課年級
(可複選)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每班
修課人數

預計200人,分20小隊

學習目標
(預期成果)

藉由登山環境探索志工服務活動,培養學生耐力與毅力,開拓視野、感受大自然力量,途中配合淨山活動,培養愛護自然、保護環境態度與服務精神,最後攀抵頂峰實施祈福,盼求學業進步,夢想實現。

與十二年國教課綱對應之核心素養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A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課程架構

(一)儀典活動:淨山誓師、開訓、祈福、營火儀式等活動。
(二)知能活動:環境志工服務、淨山、營地建設、野炊活動。
(三)體能活動:登山探索體驗活動。
(四)聯誼活動:小隊聯誼、團康活動。

與其他課程
內涵連繫

縱向

體適能須合格,另3000公尺成績男生18分鐘內、女生21分鐘內(體育課登錄成績為主),以確保登山時安全無虞並熟悉童軍技能操作、基本野外求生能力訓練、陶冶身心靈、孕育自然美感能力

橫向

建立團隊精神、擴充人際關係、培養志工服務熱忱

教學方法
  或策略

講授   小組討論   □小組報告     實作(或實驗)  
參訪   □網路教學   □其它________

  
評 量

出席,比例___40____%      □紙筆測驗,比例_______%
口頭報告,比例____20___%  其它___實作__,比例__40__%

規劃內容
(課程大綱)

時間

學習內容

第一日

 

1240學校集合活動說明後出發→1330抵虎尾糖廠鐵橋→1400鐵橋河堤上車→1430抵華山養老院後徒步至華山國小→1510抵華山國小開訓暨環境介紹→1530營地建設→1630野炊→1830營火祈福之夜(才藝之夜)→2100虔敬集會→2130盥洗→2200就寢

第二日

路線圖如附件1。
0630起床盥洗→0700早餐(團膳)→0745集合及升旗(熱身運動)→0800誓師後探索淨山出發→0810沿咖啡大街→0830龜子頭步道口→1030二尖山(餐廳)→1050馬鞍山(龍興宮)→1130太平三元宮→1150祈福→1230午餐(團膳)→1300上車沿梅山公路接國道3返校→1430抵學校

路線規劃

 

 

 

跳至網頁頂部